“润之啊!你远道而来,怎么连个像样的菜都没得招待,真是不好意思啊!”
话音刚落,一个年轻人便摆了摆手,他穿着简单朴素,但目光却透着一股锐气。“哪儿的话,我不是挑食的人。只要有窝头和辣椒,照样吃得挺好。”
他的湘音一出口,顿时引来大家的笑声。此时,无论身份高低,大家都纷纷围着这位青年,热闹地开始入席。
“米粉蒸鱼,花生米……”
那位赣州口音的年轻人热情洋溢地开始介绍菜肴,言辞间显得格外亲切。
显然,虽然这些食材不算豪华,但从他细心准备的样子来看,已经费了不少心思。
展开剩余83%青年夹起蒸笼里的鱼,轻轻尝了一口,忍不住赞叹:“好啊!真不错!又辣又香,这鱼还鲜美。这个菜叫什么名字?”
赣州的年轻人笑着回答:“这是地方菜,没有什么特别的名字。你那么有学问,不如给它取个名字吧。”
青年若有所思地说道:“八仙桌,蒸笼鱼,四星望月,就像这天底下那些日夜奋斗的兄弟们,哪怕只是一丝光亮,也能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。”
没想到,正是这道用心混搭出来的“星月菜”,却成为了毛主席心中永远铭刻的一道佳肴。甚至在1955年授衔时,他在填写军衔时,特地提到了这段往事。
革命风云如火如荼,一位出身贫寒的少年,在乱世中逐渐崭露头角,他的命运究竟能如何书写呢?
陈奇涵出生在贫苦家庭,然而父母一直勉力支撑,送他去学堂读书,虽然家境艰难,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追求更高的理想。
中学毕业后,陈奇涵没有选择继续升学,而是决定在家乡创办学校,并且开设了免费名额,专为工农子弟提供教育。这一决定也体现了他胸怀的志向,显然,三尺讲台远不是他的终极目标。
处于这动荡的时代,陈奇涵早已看清了枪杆子的意义,他深知,若想真正改变世界,武力不可或缺。
1919年,陈奇涵考入了云南讲武堂。随着学校的合并,他来到了广州。毕业后,他加入了赣军,在基层部队担任排长、连长等职务。
此时的中国,北洋军阀割据一方,社会动荡不安。各种军阀互相争斗,百姓生灵涂炭。陈奇涵心如刀割,但他依然决定摒弃这些腐败的军阀队伍,投入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大旗之下。
黄埔军校成立时,陈奇涵因曾办过学校,被邀请担任了军校的教职。在此期间,他结识了许多共产党员,并对党内的先进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1926年,陈奇涵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,开始了他与毛主席的革命情谊。
不久,陈奇涵带领一批党员回到赣南老家,创办党组织,开展革命活动。正是在这段时间里,他与毛主席的关系愈发深厚。
1929年,毛主席和朱德领导的红四军从井冈山出发进军兴国,陈奇涵得知后,积极筹集物资,准备迎接红军的到来。他知道,井冈山条件艰苦,红军的战士们缺乏足够的营养补给。
1930年,陈奇涵被任命为红三军教导团团长,并参与了前三次反围剿作战。他与毛主席的战友情深厚,互相扶持,勇往直前。
1934年,毛主席与陈奇涵在革命中遭遇了打压,二人被迫前往贫瘠偏远的农村做社会调查。在那个艰难的时刻,毛主席和陈奇涵仅能住进一间破旧的祠堂,生活条件异常艰苦。
在这里,毛主席的饭费由陈奇涵亲自支付,收据上赫然写着:“7月18日,毛主席一行四人,支付食宿费大洋1元8角,经手人陈奇涵。”
陈奇涵与毛主席深厚的革命情谊无可置疑,但更为重要的是,他始终保持对党绝对忠诚。在大革命失败后,陈奇涵没有动摇,他继续坚持在地方工作,维持着革命根据地的运营。
正因如此,毛主席对他有着深刻的赞誉,称他为“赣南农民运动的一面代表旗帜”。
陈奇涵不仅是个革命家,还是一位骁勇善战的将军。1955年授衔时,陈奇涵得到了特殊的待遇。他被要求自行填写自己的军衔等级,最终他填上了“中将”二字。
这位曾历经风雨的革命战士并不看重个人荣誉,他更注重的是人民解放与国家的胜利。为革命事业,陈奇涵早已失去了亲人,见证了无数同志的牺牲。能活着看到新中国的诞生,对他来说,这便足够了。
军委收到陈奇涵填写的军衔表后,经过评定,最终授予他上将军衔。陈奇涵的革命资历和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是无可争议的。
在解放初期,江西的匪患严重,国民党遗留特务活动猖獗。陈奇涵在担任江西剿匪总指挥期间,指挥军民灵活作战,成功消灭了五万多土匪,且我方伤亡极小。
经过他的努力,江西境内的匪患基本得到肃清。此后,陈奇涵继续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,直至1960年病退。
在退役后,陈奇涵举荐了钟汉华中将接替自己的职务。作为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军,他的离开更像是深思熟虑后的决定——在和平时期,他清楚何时该进、何时该退。这种深远的智慧,不是每个人都能具备的。
发布于:天津市仁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